查看原文
其他

《民族语文》2021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民族语文 今日语言学 2021-04-27

《民族语文》

2021年第1期


目录

分析型语言与隐性语义实化——以景颇语、哈尼语为例

戴庆厦·3·


语言接触视野下东南汉语方言副词后置语序及功能演变

吕军伟 俞健·11·


关岭歪梳苗苗语名词性短语的语序

朱莎·23·


中世纪蒙古语存在动词的语法演变

晁瑞·35·


挖色白语空间位移事件的表达

赵彦婕·46·


氐语考

姜照中 Seda Karataş·55·


排湾语方言的过渡区与接触问题研究

郑仲桦·69·


临高语在侗台语谱系中的位置

邹学娥 金理新·81·


德宏傣语单元音和复元音感知范畴研究

王璐 孔江平·90·


彝语北部方言哈土圣乍话的接触音变及其成因

刘正发 鲁阿呷·99·


茶的别称“蔎”的起源与消亡——兼论汉字的过滤机制

汪锋 殷玥·107·


补白

《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译注及语言学研究》出版并获奖

马海五牛·45·


“詹伯慧语言学奖”设立

董一博·54·



内容提要


分析型语言与隐性语义实化

——以景颇语、哈尼语为例

戴庆厦

[提要] 本文以藏缅语族的景颇语、哈尼语为例,通过对“宾谓同形”“泛义动词”“反响型量词”的实例分析来论述隐性语义如何浮现并实化,认为“隐性语义实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经济性原则,它能使同一个音节同一个词表示多种不同的意义,能使隐性义浮现为实义,还认为语序固定、词类兼用、程式化结构,是隐性语义实化得以顺利植根的内部机制。

[关键词] 分析型语言  经济性原则  隐性语义  实义化


语言接触视野下东南汉语方言副词后置语序及功能演变

吕军伟 俞健

[提要] 本文通过对东南汉语方言和壮侗语副词后置现象的共时考察,发现二者后置副词在类型、语义及历时句法槽语序等方面皆存在高度对应。语言接触是导致多种副词语序并存的主要原因,副词后置语序演变的路径拟测为:VO-Adv > Adv-VO-Adv > Adv-VO。由于在句法位置上接近句末语气词,部分后置副词在语法化斜坡上逐渐演变出语气词功能。

[关键词] 语言接触  副词后置  功能演变


关岭歪梳苗苗语名词性短语的语序

朱莎

[提要]本文考察歪梳苗苗语名词性短语的语序类型。通过测试和验证,发现除N(head)+N、N+Adj等符合SVO型语言蕴涵共性外,G+N、Num+CL+N、Rel+N等与SVO型语言蕴涵共性相悖,这是语言影响导致的。

[关键词] 歪梳苗苗语  名词性短语  语序类型  语言接触


中世纪蒙古语存在动词的语法演变

晁瑞

[提要] 蒙古语的存在动词虚化出多种意义,表示复杂的语法功能。本文用《蒙古秘史》语料,全面考察中世纪蒙古语存在动词的判断系词、领有义动词、持续体标记、完成体标记、可能情态标记以及与此相关的语气义等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基于语法意义演变的这类描写能为研究现代蒙古语存在动词的多种语法功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世纪蒙古语  现代蒙古语  存在动词  语法演变  语法功能


挖色白语空间位移事件的表达

赵彦婕

[提要] 挖色白语对位移事件的表达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趋向动词作标记,另一种是在不同类型的动词后面附加关联位移标记。不同的标记可以表达不同维度空间的位移变化,位移标记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表达更丰富的内涵。指示空间的位移标记还可以用于表示时间概念和状态变化,它们所构成的位移事件在表达位移概念的同时,还可表示不同的语气。

[关键词] 挖色白语  位移事件  趋向动词  关联位移  位移标记


氐语考

姜照中  Seda Karataş

[提要] 对于上古至隋唐时期活跃于中国西部的氐人所使用的语言,学界已有数种研究。目前为止,学者们大都同意将之归入藏缅语族,但究竟属于彝缅语支还是藏语支,尚无定论。本文对汉文古籍中所记载的语义较明确的氐语词进行了收集和考释,并为这些词找到了语音、语义两方面都对应的藏文词。由此发现,氐语其实极接近藏文所反映的古代藏语,是一种古藏语方言。

[关键词] 氐语  氐人  藏语


排湾语方言的过渡区与接触问题研究

郑仲桦

[提要] 本文基于排湾语90个点的调查材料,发现排湾语在南、北方言过渡区呈现连续性的语音演变、同一个方言区内呈现错综复杂的语音变异以及新旧词汇的共存和替代、在边缘地带产生了新的形态形式并在词汇中扩散。

[关键词] 排湾语  方言过渡区  语言接触  方言接触  词汇替代


临高语在侗台语谱系中的位置

邹学娥 金理新

[提要] 临高语是侗台语的一种语言,但其在侗台语谱系中的具体位置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对临高语语音形式的分析,并将其与侗台语其他语言进行比较,依据语音创新,确定了临高语在侗台语族中的具体位置。

[关键词] 临高语  侗台语  谱系位置


德宏傣语单元音和复元音感知范畴研究

王璐 孔江平

[提要] 本文采用语音合成和感知实验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德宏傣语两组单元音—复元音/a/-/aai/、/u/-/iu/的感知范畴模式。研究表明:(1)两组元音均显示出范畴感知特征,不同于以往对单元音感知为连续感知的认识;(2)两组元音范畴化程度有所不同,/a/-/aai/的范畴化程度高于/u/-/iu/,这与元音内部共振峰变化量有关,变化量越大,感知范畴化程度越高;(3)两组元音感知边界位置存在一定差异,/a/-/aai/的感知边界偏向单元音/a/,/u/-/iu/的边界位于二者中间,感知边界的偏移是受到元音内部音强分布的影响。

[关键词] 德宏傣语  单元音  复元音  元音感知  范畴感知


彝语北部方言哈土圣乍话的接触音变及其成因

刘正发 鲁阿呷

[提要] 彝语北部方言西昌黄联关镇哈土圣乍话在与当地所地话接触的过程中发生了语音上的变化,与同属一个土语的喜德圣乍话相比存在语音变异现象。其中,韵母的变化较为突出,而声母的变化程度相对较小,个别词汇属于声母和韵母同时发生变化。现在的哈土圣乍话已发展成一种既不像喜德圣乍话,也不全像所地话的区域性变体。其成因主要是由于方言接触所造成的,是强势方言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 彝语  音变  哈土圣乍话  哈土所地话  喜德圣乍话


茶的别称“蔎”的起源与消亡

——兼论汉字的过滤机制

汪锋 殷玥

[提要] 汉字记录的并不一定就是汉语。汉语的历史文献中,“蔎”字记录了两个词,其一义为“草香”,首见于汉代;其二义为“茶的别名”,首见于唐代《茶经》,且被视为蜀西南方言词。本文认为这两个义项之间并无演变关系,并对蜀西南之所指作了重新厘清。通过考察历史文献中“蔎”的用法,发现“蔎”在明清时的重新启用是追求典雅的复古用法。从词源上讲,“蔎”可能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语借词,可与原始布朗语的* lha“叶子”联系起来。“蔎”记录的借词通过“汉字的过滤”机制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与其他同义词产生竞争,但由于其路径受限,进而体现在语言使用上受限,最终退出日常词汇系统。

[关键词] 蔎  借词  汉字过滤  词汇竞争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
今日语言学 
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
 
长按指纹,识别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